大同刀削面无关“十户一刀”

分享到:
作者来源:管理员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19-03-04
导读:大同金兰机械厂是专业生产削面机,大同削面机,大同刀削面机的厂家。该厂自主设计和研发的第三代实用型削面机目前已问世。产品继承和发扬了大同刀削面制作精髓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。电话:13333529858

  大同刀削面无关“十户一刀”

  霜枫酒红
 
  大同刀削面是总能引发关注的文化IP,尤其是随着大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,这个IP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微信、微博上出风头、成谈资。
  大同刀削面是中国面条的重要一翼,各种美誉确实不少。像“山西面食中的王者”,很霸气;入列“中国十大面条”“中国五大面食”,更是占据着话语权高位。虽然说这些标贴未必能得到所有人认可,但大同刀削面的好评是无法否定的。
  既然是面食中的王者,那就意味着不仅要过嘴巴的关,还需要回答食客的追问——大同刀削面的历史有多悠久?大同刀削面从哪里来?其实这不仅是食客的问题,也是大同地方文化的话题,亦是大同人需要知晓的常识。


 
  关于大同刀削面的源头广为流传着一个来自元朝的说法——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,但经不住追问。
  元帝国时期,蒙古人入主中原,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,便将汉人家里的金属全部没收,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,切菜做饭轮流使用,用后再交回蒙古人保管。一天中午,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,结果刀被别人取走,老汉只好返回。在出蒙古人的大门时,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,他顺手捡起铁皮揣在怀里。
  回家后,锅开得直响,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,情急之下老汉就取出怀里的铁皮,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,“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?”老汉气愤地说“切不动就砍。”“砍”字提醒了老婆婆,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,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“砍”面。老汉说:“好得很,好得很,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。”
  这个充满戏剧气息的故事生动形象,老婆婆的“砍”面、老汉的“切不动就砍”都充斥着北方边地人的强劲,很有一股冲劲儿。
  探究一下历史文献就会遇到一些记载,史实面前我们就得重构大同刀削面史了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北宋汴京面食多种多样,其中有“姜泼刀”、“回刀”等,这些被认为就是刀削面或者与刀削面接近的面食。既然北宋就有了刀削面,那我们就不必人为地缩短大同刀削面的历史。
  另外,关于元帝国时期限制菜刀使用的“十户一刀”政策也值得怀疑。元朝对武器管制严格,“擅造军器者,禁之。”“诸民间有藏铁尺、铁骨朵,及含刀铁拄杖者,禁之。”“诸汉人持兵器者,禁之;汉人为军者不禁。”但是,元朝对武器管理的严格程度并没有比此前历代王朝更甚,更无“十户一刀”政策。我想,“十户一刀”的说法更多的来源是中原人对蒙元政府的抹黑或者妖化,后人以讹传讹就当成史实了。
  不过,在南宋初年确实发生过老百姓将厨房刀具交给州府的事情。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的160多年里,从朝官到庶民,宋人对北方民族治下燕云地区的汉人普遍抱有一种排斥的态度,甚至还采取暴力手段。据宋代史学名著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记载,在这种不信任的环境中,建炎二年(1128),均州(今湖北省丹江口市)“有添差武当县丞任雄翔者,燕山人,三世及第,有智算,尚义慷慨。闻乱,即率归朝燕人约七十余人,家家所有食刀、面刀以至果刀、剃刀应干器械、尺铁尽赴州纳之。”从燕云之地南归的老百姓把食刀、面刀、果刀等交给官府,目的是表明自己与北方金人没有瓜葛,也不会造反。
  我们姑且不论“归朝燕人”的面刀上交之后怎么做面食,但是可以判断至晚在北宋晚期,刀具已经分化出食刀、果刀、面刀等,老百姓家里根本就不是一把刀通用既切菜又切面。
  将大同刀削面的出现与“十户一刀”关联,如是想象既不尊重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,也拉低了宋元之际人们的生活质量,某种意义上也轻视了大同人的认知能力。

 

大同市南郊金兰机械厂金兰削面机 地址:大同市南郊区马军营乡 晋ICP备15008308号-1